复旦中山检验医学联盟系列学术活动 暨2021实验室智能化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27 19:20 | 来源:

复旦中山检验医学联盟系列学术活动 暨2021实验室智能化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12月23日,第三届复旦中山检验医学联盟系列学术活动暨实验室智能化创新发展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共同协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顾建英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和郭玮主任担任大会主席。会议从检验科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智能化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和体会,为把握智慧发展的机遇和应对挑战提供了更多新思路。本次会议通过检验医学网全程直播,吸引了超过8300位检验同道线上参会。

开幕致辞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致开幕词,向所有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潘教授指出,我们选择实验室智能化创新发展为主题,是契合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对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的主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检验科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将是未来检验医学的必由之路。今天的论坛就聚焦于检验科如何把握机遇与挑战。最后潘教授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院领导致辞


大会名誉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顾建英教授致辞。顾院长指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分级诊疗,以医联体“战略联盟、技术支持、对口支援”的紧密型协作方式,覆盖上海、辐射福建厦门和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服务。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加强医联体检验医学联盟学习交流,碰撞创新思想火花,以智慧检验提升检验质量与速度、改善服务流程和患者就医体验。

学术会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王蓓丽教授授课“基于患者数据的实时质控”。王教授介绍了基于患者数据的实时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建立流程、算法和超参数的概念,数据建模与性能评价方法。还分享了复旦中山检验团队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和不断优化模型的过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的案例和宝贵经验,提出了回归调整实时质控能大幅提高实时质控在大多数项目上的实用性。该研究获得了国际及国内专家的高度认可,为实时质控将来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韩晓旭教授带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分析前血清HIL识别”。韩教授指出样本溶血、黄疸和脂血是干扰生化检验项目结果准确性的常见原因,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IL指数存在样本量过大、样本初筛不准确等问题。韩教授团队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分析前血清质量识别模型。通过利用前处理仪器拍摄的血清图像评估血清样本的质量,能有效提高异常标本性状的识别准确率,展示了数据模型技术用于血清图像判断的成功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生免组组长邵文琦老师授课“临床实验室智能化发展的应用实践”。邵老师介绍了通过回顾性分析检验科生化标本各检测过程时间点大数据,以科学分配各仪器间的检测负荷量、调整门诊和病房常规生化标本的上样模式,优化常规生化报告TAT。邵老师还分享了将复旦中山团队的管理思维、流程监控方案整合到检验前和检验后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实例,阐述了实验室管理者如何更好地运用智能化管理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检验科生免组副组长朱晶老师授课“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生免报告自动审核系统”。朱老师详细介绍了复旦中山自建的临床生化和免疫报告自动审核系统,以及近年来通过大数据回顾性分析优化原有基于人工经验的审核规则。通过结合患者类型、疾病诊断等信息对审核规则进行细分,使自动审核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朱老师还分享了通过规则更新后筛选出的特殊案例,展示了检验报告自动审核系统建立和不断优化的过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临床血液学综合诊断亚专科主任陈朴教授授课“AI助力形态学线索筛查”。陈教授以临床上两个罕见贫血病例的诊疗路径分析,阐述了人工智能平台助力细胞形态学检查在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的初筛、鉴别诊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从细胞形态、异常细胞团的图像自动获取及识别展示了AI技术在形态学检验中的应用价值。陈教授还分享了复旦中山检验团队利用骨髓细胞自动扫描平台在骨髓转移癌筛查工作中所做的科研探索和取得的成果。

主持风采

本次论坛特邀医联体联盟单位的检验科主任担任主持人。


会议总结

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进行了总结。郭主任谈到如今随着大数据、智能化建设不断发展,智慧检验是打造人性化、数字化、智慧型医院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论坛从检验科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检验大数据和智能化管理模式,为智慧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今后医联体联盟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共同创新,在“同一品牌、同一追求、同一标准”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检测集中化、质量同质化、效益最大化、辐射区域化的目标,让更多患者获益。未来检验医学需要与更多学科交叉融合跨界合作,共同探索智慧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期待明年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