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往直前,砥砺共行 第四届复旦中山临床电泳技术学术应用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1-24 17:07 | 来源:
泳”往直前,砥砺共行 第四届复旦中山临床电泳技术学术应用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1月21日,第四届复旦中山临床电泳技术应用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共同协办。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和郭玮主任担任会议主席。会议涵盖了电泳技术联合多检测平台共同助力临床诊疗的实践经验、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和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CGSP)的工作进展,以及IFCC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化进程。本次会议通过检验医学网全程直播,吸引了约5800位检验同道线上参会。
会议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致开幕词,向所有参会同道表示热烈欢迎。潘教授谈到电泳技术是检验医学领域中非常经典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程度和检测分辨率提升,其临床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除了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分型的应用日趋成熟之外,如今毛细管电泳也在骨髓瘤、糖尿病、血红蛋白病等疾病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电泳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以及辅助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最后潘教授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血红蛋白A2标准化研究工作组主席Andrea Mosca教授授课“Factors to consider when choosing an HbA1c methodology”。Mosca教授详细介绍了IFCC HbA1c量值溯源系统和欧洲HbA1c室间质评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推荐电泳技术作为有效排除变异体干扰的HbA1c检测方法。Mosca教授建立了个体化智能化模型,根据红细胞生命周期矫正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评估平均血糖水平,有望使更多糖尿病患者受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周逸雯老师授课“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平台一致性助力糖尿病精准管理”。作为CGSP工作组秘书,周老师围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以及我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现况进行阐述,以实际案例阐明毛细血管电泳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可识别血红蛋白变异体等优势。最后周老师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工作中的成果,强调不同检测平台互补、结果互认才能助力糖尿病精准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生免组组长邵文琦老师授课“达雷妥尤单抗在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诊断中的干扰评估”。邵文琦老师从多发性骨髓瘤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技术出发,阐述了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对浆细胞病和淋巴瘤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随着达雷妥尤单抗等新治疗方案的出现,在进行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判读时也需整合这些药物影响来综合判断。邵老师通过临床实践中的案例,分享如何利用常规毛细管电泳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单抗(达雷妥尤)移除剂试验等多检测平台技术抽丝剥茧评估干扰,使大家收获良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生免组副组长朱晶老师授课“IgG4型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诊断”。朱晶老师以一例疑难免疫固定电泳的结果判读为切入点,阐述了IgG4型多发性骨髓瘤与IgG4相关性疾病在免疫固定电泳和血清蛋白电泳中的不同表现,总结了实践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异同,以有效助力这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朱老师强调在类似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判读时应综合考虑血清IgG4水平,从检验科的角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会议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进行了总结。郭主任谈到电泳技术作为临床生化历史较为悠久的技术方法,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并与多平台检测技术的融合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本次论坛不仅涵盖了常规电泳技术平台的临床案例总结,也囊括了电泳技术助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化和一致性进程的精彩分享。立足于电泳技术传统平台,如何将这一“旧瓶”酿造出醇香的“新酒”,关键是不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借助多平台检测技术助力临床精准诊疗。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共同推进电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期待明年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