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山检验科成功举办“2022第七届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

发布时间:2022-12-09 19:08 | 来源:

复旦中山检验科成功举办“2022第七届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


2022年12月5~7日,第七届液相色谱-质谱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美国临床质谱学会(MSACL)、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协会(NACCCA)、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及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质谱学组、教育与管理学组协办。为期3天的培训班围绕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临床的发展方向、基础知识、开发验证、日常运行、经验分享、临床应用和科研应用等七个专题授课,探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开幕致辞

培训班名誉主席潘柏申教授致辞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致开幕辞,感谢讲课专家和质谱同道参加本次培训班。潘柏申教授鼓励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以更高的检测质量服务临床,服务患者。

主持嘉宾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居漪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厉倩教授担任嘉宾主持并作出精彩点评。


专题一:技术前瞻

-临床质谱的发展方向

潘柏申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分析仪临床应用概况》


潘柏申教授从质谱在医学检验中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应用领域、教育培训、中山医院自身情况、未来发展进行了总体概述。潘教授回顾了国内临床质谱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应用现状,指出LC-MS/MS已成为小分子化合物检测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强调希望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和规范化文件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使质谱这一高新检测技术更好地助力临床诊疗。

Michael Chen 教授

美国临床质谱学会(MSACL)

主题报告:《北美临床质谱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Michael Chen教授回顾了北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临床采用质谱技术的历史。在北美,LC-MS主要被用于新生儿筛查、治疗药物监测、临床毒理学和内分泌检测,已公认成为常规检测方法的有益补充。最新的研究采用Q-TOF进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轻链、糖化血红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检测。MALDI-TOF在微生物鉴定中能有效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Michael Chen教授指出质谱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岩 教授

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质谱创始主席

NACCCA 2015年主席

主题报告:《质谱检验的未来发展方向:自动化和蛋白测试》


张岩教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质谱检验的未来发展方向,一是液相色谱质谱检测从手工到自动化的转变,指出液相色谱和质谱并不是平台自动化的瓶颈,而是取决于前期和后期的处理流程,并以ThermoFisher最新的全自动质谱仪为例介绍了自动化质谱仪器的特点和性能。对于质谱蛋白组学的发展,张教授认为蛋白组学目前的挑战是如何从实验室步入临床。

张纪阳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

主题报告:《质谱数据分析-从算法到系统》


张纪阳教授详细介绍了临床质谱方法与数据、临床质谱数据分析算法、临床质谱应用信息化支撑平台和临床质谱应用的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张教授特别指出临床质谱数据分析的需求,提出建立知识库和数据谱库,长期挖掘数据,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多角度建设智慧实验室,为学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专题二:LC-MS基础知识


袁超 博士

美国Quest Diagnostics临床质谱实验室

NACCCA 2019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基本知识》


袁超博士结合多年来在质谱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和仪器构造做了系统阐述。袁博士首先表示液相色谱主要是与质谱联用,用于检测激素、药物、维生素、毒理等。液相色谱技术通过被测物、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三角化学亲和关系来实现分离。袁博士详细描述了进样器、色谱泵、混合器、选择阀、管路等各部件。最后袁博士介绍了多通道色谱仪对于增加样本通量的重要作用。

秦梦姣 工程师

培训工程师

主题报告:《三重四级杆质谱基础原理介绍》


秦梦姣老师主要介绍了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包括常用液相色谱质谱系统的电喷雾离子源和大气压化学离子源的原理,同时描述了如何选择不同的离子源以及注意事项。秦老师重点解释了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的原理,并从离子化、离子传输、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碰撞室、检测器各部件介绍了质谱的工作方式。


专题三:LC-MS方法开发和验证


袁超 博士

美国Quest Diagnostics临床质谱实验室

NACCCA 2019年主席

主题报告:《临床质谱样本前处理方法选择及自动化进展》


袁超博士总结样本前处理是为了解决两大矛盾:首先样本成分复杂,不能直接进样;其次质谱仪器极为精密,对样本清洁度要求很高,所以要对样本进行前处理。袁博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不同前处理方法的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特别介绍了前处理的自动化进展,自动化可以在保证检测质量的前提下提速增效,有利于实现检测的标准化。

吴卫甲 博士

NACCCA 2014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方法学的开发和优化》


吴卫甲博士完整介绍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的开发和优化流程。方法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只考虑待测物的检出,而是多因素的综合考量,如方法适用人群、总误差、灵敏度、线性范围、通量和成本。吴博士分享了方法开发的各个环节,如样本类型、前处理方法、色谱方法和质谱方法等,并且用三个实际开发案例分析了如何依据灵敏度要求来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开发思路。

朱玉胜 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Hershey医学中心实验室

NACCCA 2012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的基本要求》


朱玉胜教授介绍了关于方法建立和性能验证的指南性文件,指出LC-MS/MS的方法研发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无论是质谱的初始调谐,色谱的条件优化,还是样本提取方法的选择,都需要从易到难逐个击破。朱教授详述了性能验证的方法及可接受标准,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线性、干扰、参考区间、携带污染、基质效应、回收率和稳定性等,以期通过完善的性能验证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专题四:LC-MS的日常运行


袁超 博士

美国Quest Diagnostics临床质谱实验室

NACCCA 2019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质应用中的维修保养和故障排除》


袁超博士强调了液质应用中维修保养和故障排除的重要性,提出了质谱实验室需要对故障留有备案,详细介绍了故障排除的策略,如何抽丝剥茧,将故障排除化繁为简,切实解决了大多数实验室碰到的常见问题。袁博士指出90%的仪器故障问题是由色谱造成的,并以自身经验为例,详细介绍了可能引起柱压偏高、进样失败、保留时间漂移、无色谱峰以及质谱无信号的原因,为我们日常工作中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易欣 博士

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检验科

NACCCA 2022届主席

主题报告:《质谱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易欣博士指出了临床质谱方法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阐明了质量控制指标选择与验证标准,实验过程的参数记录与结果审核。建立清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简单易行的记录方式,有效的监测程序,可以直接清楚的控制好临床质谱方法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性,自动化软件能够帮助提高质控效率。最后易博士认为需要做好实验效率和结果可靠的平衡。


专题五:中山检验液相色谱-质谱

经验分享


潘柏申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的现状与期望》


潘柏申教授从LDT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介绍了LDT目前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监管现状,同时指出我国LDT数量及种类都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提出我国“试点单位、局部放开、适当监管”,在发展过程中予以科学管理,以取得经验的建议。潘教授介绍了其主笔编写并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的《医学实验室LDT的临床应用建议》,结合科室自身的LDT开展经验,阐明了LDT规范化开展的多个要素。

郭玮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新进展》


郭玮教授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优势以及在临床检测中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临床需求是质谱项目开展的原动力,并结合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分享中山医院检验科利用LC-MS/MS开展上百项临床检测项目助力精准医疗的经验。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患者的病因探寻、治疗方案确定和用药指导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郭教授还指出质谱技术临床应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山医院检验科从规范化、一致性、人员培养等方面将持续助力质谱技术的发展。

王蓓丽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检测实验室的场地、环境及人员要求》


王蓓丽教授强调了运转良好的质谱实验室离不开前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有别于传统临床生化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质谱仪器对于场地、环境及人员都有着特殊要求。王蓓丽教授从临床需求调研、仪器选择、建设规模测算、实验室设计、试剂耗材和小型设备准备、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并结合中山医院检验科的自身经验,专业地介绍了质谱实验室前期建设准备以及各功能区的具体划分和特殊要求。


专题六:液相色谱-质谱检测

的临床应用


邵文琦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质谱在免疫抑制剂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预防排斥反应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移植物的存活率。邵文琦教授指出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狭窄,合并用药时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因此需对该类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邵教授讲课围绕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方法学的变迁,详细阐述了免疫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场景和临床意义。

曹正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检验科

主题报告:《LC-MS/MS与PCOS临床诊断》


曹正教授介绍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念、诊断标准和实验室检测,提到在睾酮水平很低的女性,用免疫法测定结果明显偏高,可能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隐患。曹教授深入研究并建立了PCOS雄性激素检测Panel方法学和参考范围,五种雄性激素联合ROC曲线AUC为0.91,建议将质谱法作为常规样本雄性激素的主要检测手段。

赵琳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内分泌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赵琳教授首先强调了激素对内分泌疾病诊断的重要性,但既往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的问题,影响临床对疾病的判断。赵教授通过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临床案例的介绍,充分展示了质谱方法对内分泌疾病诊断的重要价值。赵教授认为质谱方法进入临床使内分泌疾病诊断进入新纪元,通过激素谱的检测即可帮助临床明确诊断。

丁晶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癫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丁晶教授提到全球癫痫患者约有5000万,癫痫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控制发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丁教授首先介绍了癫痫的诊疗路径、发作机制、抗癫痫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和质谱在癫痫治疗的临床应用。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药代动力学变异性和体内药物相互作用都体现了抗癫痫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最后丁教授通过五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

黄啸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法在精神类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


黄啸教授指出精神科病人服药缺乏客观评估指标,对患者服药存在不确定性,经验用药忽视病人的个体差异。黄教授分享了精神科利用质谱技术进行TDM的一项开放的前瞻性试验研究,以评估抗抑郁药物的依从性以及在普通门诊处方的抗抑郁药是否足量。该研究结果表明,抗抑郁药物无反应者往往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差。黄教授认为治疗药物监测可以作为个体化用药参考,当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加重时,能够提供循证医学的重要依据。

李晓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

主题报告:《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TDM中的优势和临床应用》


质谱具有宽线性范围、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可同步检测多种物质等特性。李晓宇教授主要介绍了质谱发展与技术特性,治疗药物监测、质谱与个体化给药以及色谱技术用于治疗药物监测质量要点。李教授强调个体化用药是大趋势,检验科、临床药师和临床科室三方合作,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李雪宁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试验机构

主题报告:《质谱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及要求》


李雪宁教授介绍了新药研发领域质谱技术应用的依据和要求,质谱技术对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包括了小分子药代动力学、中药研发、化学合成及制剂和生物制药等,详细介绍了质谱技术在新药研发中涉及的指南及方法学的验证。此外,李教授指出由于新冠疫情,加速了新兴生物药核酸药的研发,质谱技术能够紧跟新药研发的需求。

高键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

主题报告:《维生素检测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高键教授主要介绍了维生素的基本概念、分类、体内分布、我国人群的维生素缺乏和维生素补充情况,以及维生素检测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了维生素相关疾病筛查、评估维生素使用的合理性、特殊人群的用药依据等。同时高教授还介绍了维生素在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等临床方面的用处。

曹静 教授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质谱及POCT检验科

NACCCA 2020年主席

主题报告:《液质联用在婴儿遗传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曹静教授首先介绍了婴儿遗传性疾病筛查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生儿筛查疾病的选择标准。之后介绍了遗传性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标志物,比如血浆氨基酸、尿液有机酸、肾上腺激素等。最后曹教授介绍了高分辨率质谱方法诊断血红蛋白疾病。

杨鹤 教授

纽约长老会医院检验中心实验室

NACCCA 2023年主席

主题报告:《ICP-MS在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杨鹤教授分享了ICP-MS的工作原理,不同模式的选用,相比于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技术的优势、方法开发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杨教授着重讲解了有毒重金属,例如铅,汞,砷,镉,铊的临床案例和检测方法,讨论不同元素特有的干扰物质和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选择不同元素的生物样本类型。另外还讨论了儿童血铅检测中的注意事项和对临床案例的分析。


专题七:质谱技术在蛋白组学

和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郝晓柯 教授

西京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

主题报告:《核磁共振波谱(NMRs)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郝晓柯教授指出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准确性佳、不需要样本制备和分离等优点,并详细介绍了核磁在代谢组学的应用,核磁可以用于血脂蛋白亚组定量检测来评估心血管风险,在美国核磁血脂检测方法已经获得FDA认证,在LabCorp,MAYO已有应用,此外在遗传代谢病检测、儿童胚胎实体瘤、肝癌、前列腺癌、营养评估等也有应用研究。郝教授认为核磁和质谱将联合推动下一代精准医学的发展。

陆豪杰 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主题报告:《蛋白质组学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新进展》


蛋白质组学是鉴定和定量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的科学。近些年,随着高分辨质谱技术的迅速发展,蛋白质组学在解决重大临床科学问题和前沿生物问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陆豪杰教授介绍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基本概念和在临床和科研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研究进展,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等。

易欣 博士

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检验科

NACCCA 2022届主席

主题报告:《蛋白质组学在临床质谱的新进展》


过去十年,国外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有了长足发展,有很多最新的成功案例。易欣博士详细介绍了蛋白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包括靶向蛋白定量分析、IGF-1、甲状腺球蛋白、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检测、淀粉样变性分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膜性肾病的蛋白质组学等应用。另外蛋白质组学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活检组织蛋白检测、实时指导手术等前沿科学研究。

卫星会厂商解决方案介绍

总 结

第七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应用培训班圆满落幕。培训班为各位专家和学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经验的学术平台,推动了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科学规范发展。尽管今年的培训班受到疫情影响改为在线上举行,但挡不住大家的学习热情,吸引超过2000人次上线。感谢质谱同道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期待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