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2022复旦中山液体活检临床应用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7月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国家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办的“2022复旦中山液体活检临床应用高峰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教授担任本次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此次论坛以“创新液体活检技术”为主题,深度聚焦肿瘤液体活检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立足于前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并邀请多位新技术开发领域的专家、学者,多维度分享液体活检全球最新技术进展及应用经验。
大会通过检验医学网全程直播,内容新颖,吸引了全国各地6400余人上线观看,互动气氛热烈。
开幕式
潘柏申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席潘柏申教授主持开幕式,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同仁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邀请樊嘉院士和尚红院士致开幕辞。
樊嘉院士开幕致辞
樊嘉院士代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参加线上会议的朋友表示热烈欢迎。樊院士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实现癌症早诊早治的目标出发,提出检测技术的创新研发是破题的关键之一。液体活检被公认为肿瘤精准检测中最具前景的技术手段,其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驱动肿瘤动态化精准监测策略的落地,助力“健康中国”癌症防治目标早日实现。樊院士肯定了大会在液体活检领域的影响力,本次会议为液体活检技术的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深化了液体活检新技术在临床的实践和应用。最后,樊院士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尚红院士开幕致辞
尚红院士代表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和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预祝本次会议成功举办。尚院士指出液体活检加速了肿瘤诊疗分子时代的到来,为肿瘤早诊、早筛开辟了大规模应用的可能,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意义深远。尚院士还强调,中山检验与检验同行一起致力于推动液体活检在检验领域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与国家中心网络建设目标相一致。希望借助本次学术盛宴,促进业内同行的交流和沟通,推动我国液体活检技术的创新发展。最后,尚院士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位同道表示慰问,期待与大家线下相聚。
创新技术专场
Asaf Zviran教授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Solid Cancers Using Whole-Genome Mutation Integration
(使用全基因组突变整合对实体瘤进行超灵敏检测和监控)
Asaf Zviran教授介绍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液体活检技术在癌症治疗和管理中的重要价值。Zviran教授首先阐述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液体活检技术的工作模式,提出该技术可将患者组织的全基因组体细胞特征与其血液cfDNA测序进行核对和整合,用于检测血液中非常微弱的信号。Zviran教授分享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癌症管理中的实际案例。在结直肠癌、肺癌、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中,该技术的预后价值都得到了验证。同时,该检测技术不仅适用于成人患者,在儿童中也能够进行病灶的监测。
Zviran教授总结了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优势:样本投入量小,适用范围广,灵敏度和稳定性优越。该技术被用于基于MRD的临床试验入组,作为替代标志物进行临床试验的管理监测和标志物发现。最后,Zviran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减少过度治疗,优化治疗决策,提高癌症治疗的成本效益。
Daniel M. Klass 教授
The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of ctDNA NGS
(NGS ctDNA 的挑战和应用)
Daniel M. Klass教授就目前NGS ctDNA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和前景展开了详细的介绍。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Klass教授认为,提高突变检测率可显著提高检测性能,可通过优化计算、优化工作流程进行改进,利用先进的生物信息错误修正技术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cfDNA分子,通过多个突变体组合检测实现超低量cfDNA检出率。
在应用探索方面,Klass教授详细介绍了NGS ctDNA在肿瘤基因谱分析、检测最小残留ctDNA、早期疗效预测及全基因组cfDNA片段组学中的应用潜力,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优化治疗方案、预测患者预后、检测微小残留病灶等。Klass教授表示,这些应用前景都令人感到无比振奋,相信液体活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在未来的诊疗过程中造福更多患者。
David Yu Zhang 教授
Ultrasensitive Profiling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s Using QASeq
(使用QASeq对拷贝数变异进行超灵敏分析)
David Yu Zhang教授首先为我们解读了使用二代测序的方法检测癌症患者的各种突变类型的现状,指出现有方法很难对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达到合适的敏感性,并针对性的分析了其中原因。
Zhang教授团队提出了定量扩增子测序(quantitative amplicon sequencing, QASeq)的方法以改进对基因拷贝数改变的检测性能。QASeq方法通过对目标基因中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进行分子标记,使用PCR扩增后,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去重,计算目标基因与其它参考基因的原始分子量。QASeq可在单重检测中提高样本检测分子转换率,提高灵敏度;在多重检测中实现多个基因片段同时检测,并计算出目标基因的拷贝数变化;在检测拷贝数变异的同时也能检测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变异位。
最后,Zhang教授表明,在临床样本的检测性能验证实验中,QASeq与免疫组化和数字PCR的常规的拷贝数变异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很高,同时检测拷贝数变异和SNV的特点也展示出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Carlos H. Barcenas 教授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Liquid Biopsy in Breast Cancer
(液体活检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Carlos H. Barcenas教授首先介绍了ctDNA和CTCs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临床研究,表明液体活检可以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方案选择、肿瘤耐药性评估、疾病分期、罕见致病性突变检测以及预后评估等。Barcenas教授通过列举多项研究说明早期乳腺癌研究中的分子监测概念及其预后价值。通过连续监测发现血液ctDNA复发检出可领先临床转移约11个月。连续ctDNA监测对疾病复发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治疗后ctDNA阳性在ER阳性、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中均有显著的预后价值。
Barcenas教授分享了一个临床试验研究,该研究推测,相较于那些未被干预或干预后ctDNA水平未降低的患者,接受干预且ctDNA水平降低的患者乳腺癌预后会更好。最后Barcenas教授总结了ctDNA与CTCs的区别及优缺点。总体而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液体活检在转移性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确实具有实际临床价值。
赵明芳教授
液体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赵明芳教授首先回顾了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ctDNA、CTC、外泌体在肺癌诊疗全程管理各阶段的应用和探索研究。赵教授提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ctDNA,可用于肺癌早期筛查,指导精准用药,指导免疫治疗和疗效预测,探索耐药机制与克隆进化,并可用于根治术后的MRD监测及指导围手术期治疗;CTC在肺癌早筛、预后判断和疗效检测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开发和实践;外泌体作为液体活检的“新宠”,其在肿瘤诊疗中的潜在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赵教授还分享了基于原创性CTC检测技术平台探索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工作,并对液体活检未来的方向和转化研究的模式做出了展望。
孙云帆教授
从循环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的博弈中展望肿瘤液体活检的未来
孙云帆教授首先提出转移复发是目前制约肝癌病人长期生存的瓶颈问题,而CTC由肿瘤释放入血,是执行转移复发的最小功能单位。孙教授所在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CTC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体内播散时发生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单纯检测CTC只是管中窥豹,并不能全面反映CTC的时空特征。血液环境压力影响着CTC的命运,尤其是与免疫细胞的博弈。
孙云帆教授团队全面剖析CTC在整个循环播散时空过程中的特征变化及其发生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发现CTC血行过程中可调控免疫信号通路和促凝血信号通路,CTC能否成功转移取决于它们同免疫细胞博弈的结果。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靶向CTC的抗肿瘤复发转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大咖说
在“大咖说”环节,各位专家聚焦液体活检发展的前沿问题,回答精彩纷呈。
Q
ctDNA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哪些难点?
A
目前ctDNA进入临床还存在着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的难点。技术层面上,ctDNA检测灵敏度有待提高,这与标本类型、采样时间、运输保存及投入量都密切相关;不同实验室之间方案的可重复性有待明确;如何排除其他来源的DNA对ctDNA的干扰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试剂盒的分析、临床验证以及监管备案和批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技术平台的搭建缺少规范统一的标准;对测序结果的判读要求高,在临床诊疗中的实际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实践,多癌种缺乏足够的大队列、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另外测序费用较高,病人的经济压力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Q
ctDNA今后的应用场景有哪几个?(按照重要性、适用性排优先级)
A
对于ctDNA今后应用的场景,专家们一致认为,多癌种早期筛查、MRD分子监测以及对治疗中患者进行实时分子检测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Q
未来CTC在临床的应用会随着单细胞测序的发展更有所作为吗?
A
CTC的发展仍存在较多局限性,CTC数量较少,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尚不全面,容易遗漏具有转移特征的CTC,富集过程容易裂解导致污染cfDNA。但是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不少专家认为CTC在临床的应用有更大的潜力,可以实现对CTC准确分型,结合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复原肿瘤微环境,从而指导临床精准诊疗;同时可以解析不同时间和空间的CTC的分子图谱,有利于寻找CTC新的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与会专家精彩回答让我们体会到,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虽面临众多挑战,但随着新兴技术飞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不断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液体活检能够真正助推全球癌症精准防治体系的稳步构建。
主持人风采
会议总结
郭玮教授
“开启新篇章、踏上新征程”—液体活检技术迎来新时代
大会主席郭玮教授对专家同道的参与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大会进行精彩总结。郭教授首先回顾了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之路:近20年来,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从技术层面向着“更深、更广、多维度”发展;在应用层面也在持续地提高“可及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需要依靠临床试验和人工智能,结合组织活检,并联合医研产与政策制定者力量,共同推动液体活检的临床应用。
随后,郭教授表示今年液体活检高峰论坛聚焦液体活检创新技术,有幸邀请到了活跃在新技术开发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C2i Genomics创始人、CAPP-Seq技术发明者、BDA技术发明者及多位临床专家,他们从不同学科及应用视角分享临床实践中开展液体活检的宝贵经验,使我们受益颇深。
最后,郭教授从检验医学视角展望液体活检的发展,并指出当新技术服务于临床时,首先要梳理优先级,再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实践体系,将液体活检规范化地应用于肿瘤诊疗,给患者带来切实的获益。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期待我们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