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山检验科成功举办“2022电泳技术暨临床生化应用培训班”
2022年11月26~27日,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电泳技术暨临床生化应用培训班”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生化学组、教育与管理学组协办。
本次培训班涵盖经典电泳技术的技术理论,聚焦临床应用领域最新进展,结合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案例分析。针对检验领域及相关专业人员,经注册报名后参加培训,共吸引3000多人次在线学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致开幕词,向所有参会同道表示热烈欢迎。潘教授谈到电泳技术是检验医学领域中一类非常经典的技术方法。电泳技术不断发展,早已从原来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为自动化,也从低分辨率向高分辨率转变。尤其近年来全自动毛细管电泳的广泛应用,使电泳技术的价值和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如今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毛细管免疫分型等电泳技术在骨髓瘤、糖尿病、血红蛋白病、酒精依赖、血管性血友病等众多疾病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预祝本次培训班成功举办。
本次培训班讲授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理论知识部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授课“电泳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发展概述”。郭教授回顾了电泳技术在医学临床、科研应用领域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目前常用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郭教授不仅阐述了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鉴定以及定量等分析测定涉及的电泳技术,同时介绍了电泳技术中的不同支持物,如滤纸、醋酸纤维薄膜、毛细管等。随着电泳技术种类逐渐增多,以电泳技术为基础的临床检验项目不断增加,分析精度也不断提高,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以及辅助临床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授课“电泳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及国内一致性结果评价”。潘教授围绕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展以及国内一致性现况进行阐述,以实际案例阐明毛细血管电泳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可识别血红蛋白变异体等优势。最后潘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工作中的成果,强调不同检测平台互补、结果互认才能助力糖尿病精准管理。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主任李东至教授授课“血红蛋白电泳技术临床应用”。李东至教授从临床产前诊断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地中海贫血作为我国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遗传病,如何通过血红蛋白电泳技术筛查出生缺陷的临床案例分析。授课内容除了涵盖常见的α和β基因方面的突变,也涉及大家容易忽视的δ链。李教授指出δ链突变以及其他少见突变对结果判读的影响。最后强调只要掌握疾病基本原理和机制,不同蛋白的作用和影响,异常案例和结果总能迎刃而解。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友琼教授授课“毛细管电泳在血红蛋白病筛查中的应用”。李友琼教授介绍了不同的血红蛋白病筛查技术,并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不同筛查流程的优劣势。李教授强调常规认定的血常规筛查后再做电泳的策略可能会造成患者漏检,血常规并行血红蛋白电泳检测,是更加合适的策略。李教授提出,在基因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地贫检测只看基因结果,忽略甚至绕过筛查结果,有时候会出现错误判断。最后李教授通过结合案例指出地贫筛查和检测,血红蛋白电泳结果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主任纪玲教授授课“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其干扰因素”。纪玲教授分享了糖化血红蛋白的背景,介绍了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工作进程和行业标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及其方法学和非方法学的干扰因素进行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分享了中国常见人群异常血红蛋白对6种常用检测系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的影响,结合临床案例介绍了遇到异常血红蛋白时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的表现并建议增设异常结果应对方案及建立精细化标准化审核模式。最后介绍了中山医院牵头的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计划及深圳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计划取得的工作进展,强调了实验室需要坚持做每批室内质控、日常维护保养及参加室间质评来保证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刘澎教授授课“复旦中山多发性骨髓瘤专病建设实践”。刘澎教授首先介绍国内外多发性骨髓瘤流行病学的情况,比较国内外在发病率和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早诊断、早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预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刘教授随后介绍了复旦中山M蛋白血症的筛查流程,通过多年来院内多学科、多中心的协作研究,伴随筛查机制及计算机网络的提升,有助于早期发现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以此执行后续的相应介入检查,以及治疗方案的更新完善。基于此,经过多年的沉淀,科室也逐渐稳定了相应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论文的产出,形成了复旦中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标准,通过规范诊疗,改进治疗方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疾病的诊疗,使患者获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王蓓丽教授授课“M蛋白的实验室检测”。王蓓丽教授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现状、临床指南、疗效评估等多方面内容,着重强调了M蛋白在浆细胞克隆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意义,通过临床案例印证了实验室M蛋白的相关检测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也让我们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的实验室诊疗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临床血液学综合诊断亚专科主任陈朴教授授课“浆细胞疾病与多维度M蛋白筛查”。陈朴教授分享了除骨髓瘤外多种可能出现M蛋白的临床疾病谱及其实验室和临床鉴别要点,同时介绍了从初筛有无、确定类型到定量评估的各种M蛋白检测手段,重点探讨了游离轻链、MASS-FIX等新兴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结合抗体中和法、BMPC、IHC及FLOW等方法进行验证,更好更精准地评估M蛋白,为相关疾病的早诊早治、疗效评估及随访进展提供可靠全面的实验室保障。最后分享了罕见的IgD型骨髓瘤的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判定要点,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开拓临床思维的同时,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生免组组长邵文琦教授授课“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诊断方法中的干扰评估”。邵文琦教授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现状,结合检验科现有的检验方法,阐述了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对浆细胞病、淋巴瘤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通过临床案例强调了实验室在初筛M蛋白的重要性,分享如何利用常规毛细管电泳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单抗(达雷妥尤)移除剂试验等多检测平台技术抽丝剥茧评估干扰,随着技术手段的增多,不同亚专业、不同平台检测技术的互补,对于疑难疾病实验室特征性指标的识别,采用多种合理的验证方法,可以更有效的发现疾病,干预疾病,给到临床及时有效的沟通与反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珍妮教授授课“电泳技术在vWF检测中的应用”。马珍妮教授首先回顾了血管性血友病(vWD)这一疾病发现的历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vWF的结构、代谢、生理、各亚型等特点。马教授结合实验室实践经验,分别从操作流程、样本的保存方式、前处理注意事项等方面逐一介绍vWF多聚体的检测流程并分享诊断流程图。马教授同时介绍其实验室所建立的改良型多聚体方法,更有助于vWF的分型。最后马教授也对vWF不同方法在检测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比较:vWF基因测序在vWD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对该疾病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目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室郝洪军教授授课“脑脊液蛋白电泳技术临床应用及标准解读”。郝洪军教授介绍了电泳检测的认识进程,进而引出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电泳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检测与国际已经达到一致水平,建立起了脑脊液寡克隆区代电泳相关的检测标准,郝教授分享了结果解读方面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了其他神内相关标志物的综合使用情况。最后郝教授通过几个很有参考价值的临床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检测结果和临床信息的综合使用,做出更加准确的临床诊断和医学干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重点实验室王春燕教授授课“SDS蛋白电泳技术在尿液诊断中的应用及病例分享”。王春燕教授首先介绍了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及危害:隐匿性、难治性和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知晓率低等特点,从而引出了相关尿液检测项目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诊断思路,尤其是通过SDS尿蛋白电泳检测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患者尿液中蛋白成分的全貌、判断肾脏损伤部位并提示游离轻链等浆细胞类疾病。王教授也列举了临床实践中的案例证明SDS尿蛋白电泳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值得我们大家来深入的学习并进行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沈佐君教授授课“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分离模式及临床应用”。沈佐君教授介绍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HPCE)在临床生物样品检测中的应用。HPCE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消耗量较少等特性,沈教授对HPCE的发展史、基本原理、结构、分离模式以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做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也介绍了其科研团队利用HPCE技术在肿瘤药物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王皓教授授课“电泳技术在科研平台中的应用”。王皓教授从电泳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电泳现象的发现和电泳技术的发展。电泳技术的发展源于人们实际工作的需求,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商业化,模块化的电泳设备为人们的生产、医疗、科研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王教授从科研工作中物质分离的实际需求,探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电泳方式、支持介质、分离原理,实现物质的有效分离、提高分离的有效分辨率。最后,根据需要观察的分析物的性质,还需要选择相应的电泳后检测手段。
实践操作部分
本次培训班的实践操作部分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的多名技术骨干为大家带来实践操作的分享。
主持风采
总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郭玮教授进行了总结。郭主任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电泳技术暨临床生化应用培训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次培训班回顾了电泳技术总论及其临床应用发展史,介绍了电泳技术推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化进程和干扰因素分析,分享了血红蛋白电泳用于血红蛋白病诊疗的临床实践案例,以及借助多平台电泳技术检测手段助力多发性骨髓瘤或浆细胞病的临床精准诊疗。
郭主任提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作为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批核心单位,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推动检验高质量发展,共同迎接新挑战,把握新契机,迈向检验医学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希望通过本次培训班可共同推进电泳技术的应用和提升,期待再次相聚。